在小学阶段,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担负着为初中、高中打基础的任务。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阶段,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表达,记忆力好,想象力最为丰富,是培养良好习惯、积累知识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提升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学会积累作文素材,培养他们的作文热情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从分数上看,近几年来,作文分数在小学期末考试中的比例不断提升,下表是北京市某小学2003—2004学年1—6年级期未考试作文分数的统计:
年级 |
考试分数 |
字数 |
写作时间(约) |
相关题目 |
一年级 |
10分 |
20字 |
10分钟 |
看图写话 |
二年级 |
15分 |
50字 |
20分钟 |
看图写话 |
三年级 |
25分 |
200字 |
30分钟 |
写话 |
四年级 |
35分 |
350字 |
35分钟 |
写事、写物、信件 |
五年级 |
35分 |
450字 |
40分钟 |
写事、想象文 |
六年级 |
40分 |
500字 |
40分钟 |
写事、写人 |
作文分数的提升意味着作文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加大,作文要求升高,也从侧面反映出作文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却成绩甚微,甚至出现被专家们称为“语言贫血病”的现象:绝大多数小学生,一说到某种情绪就是“高兴死了”“快乐死了”“烦死了”“郁闷的要死”;一说到写老师,就是“深夜批改作业”“给老师送雨伞”“生病补课”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课上课下教师和学生花在作文上的时间不算少,可是为什么作文却越来越难写呢?症结到底在哪儿?
世纪之初,许多教师把作文的弊病归于“假话、空话、大话”,在作文教学中极力倡导“求真”。但是“真”又从何来?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素材匮乏,就如同无源之水,即使拓展再大的空间,提供再多的自由,其结果依然是无从下笔,而只能照搬照垒,堆砌成文。
一、小学作文素材缺乏的原因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作文,一上作文课就头疼。北京市一项小学四年级的调查结果如下:
原因 |
没什么可写 |
写不好 |
没兴趣 |
教师或考试的评价 |
其他 |
百分比 |
55% |
30% |
20% |
2% |
3% |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不喜欢作文,主要原因是因为“没什么可写”,“不知该写些什么”。由于在作文中难以获得成就感,致使学生对作文缺少自信,“没兴趣”。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呢?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生活空间狭小,缺少有效引导
从客观因素看,视野狭窄、生活单调导致学生对生活缺少情趣,缺少感悟和发现,表现在作文上则内容空洞、语言贫乏、缺少激情。俗语说:写作源于生活。充实的生活是写作成功的首要条件。然而,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空间被禁锢在学校至家庭的两点一线,封闭在狭小的课堂之内,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绝,由此可见,在这种生活空间下,学生如何能写出逼真、生动、有情趣的作文呢?
其次,从主观因素看,教师缺少有效的引导,也会错失原本可以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时机,造成作文进步缓慢。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举行了一次辩论活动,学生对这样的活动表现得积极热情,充满兴趣。辩论中正方与反方激烈论战,台下的学生也热心参与、积极点评,气氛十分热闹。辩论结束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写一篇小作文,结果大部分学生这样写道:
记一次辩论会
星期二下午,我们班展开了一场辩论会,比赛的题目是“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好不好”。正方认为过年收压岁钱好,反方认为过年收压岁钱不好。经过激烈辩论,最后,老师判正方胜利。我们大家都很开心。
看到这样的作文,我开始反思:明明活动本身的效果很好,为什么写出来的作文却这么不尽如人意呢?于是,我针对学生的作文,提出了哪些地方需要详写,哪些可以略写,哪些环节比较关键。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了大大的改观:
记一次辩论会
星期二下午,我们班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好不好”。主席宣布开始后,双方进行陈词,激烈的辩论拉开了序幕。
正方认为给孩子压岁钱可以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更能明白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有好处的。他们还列举了某校一位五年级小学生,用自己积攒的压岁钱赞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的事例。正方精彩的陈述和默契的配合博得了在场观众的一阵阵掌声。
反方队员则主要抓住了“给孩子太多的钱会让他们养成奢侈浪费、不懂节俭”这一点对正方观点进行反驳,但在气势上显得有些不足。最后评委根据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判定正方获胜。
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问题不仅仅是缺少发现,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发现,去发现什么。
(二)知识储备少,表达能力弱
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使学生的作文词汇单一,表述不清。许多作文情节简单,缺少细致的描写,该说明的说不清,该描述的不知道怎样说,该想象的又胡乱拼凑,缺少科学根据。
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写作训练:请以“我是一个×××样的孩子”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的题目本来应该属于容易下笔的那一类,写别人难,写自己还不容易吗?可是,情况却正好相反,一节课过去了,学生们大半都没有动笔,我一问才知道,他们也说不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启发他们可以从自己的爱好入手,于是有个学生说:“老师,其实我是一个喜欢足球的人。”我说:“那你就写写自己是怎么喜欢足球的,和足球有哪些故事吧。”他听了,搔了搔头说:“我和足球的故事挺多的,我给大家说说吧,要我写我就写不出来。”可见,有时候不是学生没有东西写,却偏偏是受到表达方式或写作方法的制约,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来。
事实上,在每一个小学生的内心世界,都蕴含着一个空间,容纳着巨大的潜力。跟初中生和高中生相比,小学生拥有更多的想象力、求知欲、记忆能力和创造空间。但是,缺少适当的开发和引导往往把孩子们引入狭窄的死胡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们的分数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却没有人告诉我们的学生该怎样去发现,怎样去感悟,该体验生活的哪些方面。因此,大多数学生并非不够努力而是不知从何下手,怎样表述。
二、小学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
(一)学会观察,勤写小练笔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阶段素材的积累源于身边的点点滴滴。
年级 |
写作要求 |
第一学期
(1-2年级) |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 |
第二学期
(3-4年级) |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 |
第三学期
(5-6年级) |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 |
从上表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的“写作要求”中一再强调留心“周围事物”,提醒学生从身边的事着手,从生活着眼,从“周围”采集素材,寻找作文的出发点。如果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记录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这样既为作文积累了素材,又培养了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在教学中,“小练笔”的形式有很多。
1. 从小处着眼,记班级日记。对于小学生来说,光是强调要“善于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有意识指点所要观察的事物,观察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于那些尚未养成观察习惯的学生,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让他们从小处着眼,逐步学会观察。
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四年级我们开设了“班级日记”活动,鼓励每个学生记录班级最近发生的大事小情,同时也可以抒写自己的感想、趣事或疑问、烦恼,与其他同学一同分享。我对日记本身的质量要求并不高,记学生自己感受到、观察到的都行。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段落,一份随笔,一次感动或愤怒……我都给予鼓励和支持。于是,渐渐地,我在日记里看到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世界。
“今天我们检查身体,老师叫我们偷偷地挑选班里一位同学来观察。我选择了李斯加,他平时上体育课总说我偷懒,这次我倒要看看他的胆量如何!
轮到李斯加抽血了,只见他慢慢地撸着袖子,脸色发白,嘴唇微微地颤抖,眼睛看着老师,像是要哭的样子,身体扭向一边……哈哈,你们真该看看我当时的表情,绝对不亚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上学的路上,我看到路边的小花开了,老师告诉我们那是迎春花。放学后,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迎春花分白色和黄色两种,每一棵都有很多茎,向四周伸展着,每根茎上开满了花。老师说这是春季里开得最早的花,我想:春天一定就快来了。
周六那天,我和许露、巩毅、依眉一起去游泳馆游泳了。周一一到学校,陈思亮就问我们周未怎么过的,得知我们一起去了游泳馆后,他说:‘没什么了不起的。我根本不喜欢游泳。’但我知道,他嘴上虽这么说,其实心里却羡慕极了!”
“班级日记”的形式较个人日记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评阅的热情,从而调动作文的积极性。当作文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到程度后,我把学生观察的视线由班级转向校园外,于是,班级日记中的主人公也逐渐由同学、老师变成了交警、服务员、天桥上的卖艺人、航空飞行员等等。
孩子的眼睛有时比成年人更加敏锐,更加独特,一旦打开了视野,他们所包容的东西就会越来越真实,贴近生活的原汁原味,读起来自然就真切而生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小练笔”活动并适当给予点拨,就能顺其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2. 充分阅读,记读书笔记。在作文中,不仅要有好的材料,还要有好的表述方式。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表达的方式。
小学生读书的特点往往是看的时候兴致高,捕捉信息的能力却很弱,当时记得快,转眼也忘得快。因此,培养小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尤为重要。当然,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读书笔记的要求不能太难,但要看什么书,该记录哪些内容,怎样归类,这些都需要教师详细的布置。
一般,我把读书笔记的内容归为这样几类:(1)词汇积累。如美丽、美不胜收、景色迷人、风景如画……如果能摘抄相应的段落或背诵相应文章则更好。(2)事物积累。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3)名言警句。(4)诗歌摘抄。(5)常识积累。这一项主要通过读报或听新闻来做记录。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健儿取得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共夺得32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二名。(6)书籍记录。记录阅读过的书籍和简单的感想。
读书笔记一般不作硬性的时间规定,过多的要求易成学生负担而适得其反。一般鼓励学生互相借鉴,互相抄阅,比较谁积累的量最大,力求从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上激发学生积累知识的乐趣和兴趣。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和语文学习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学习中却常被忽视。有效地利用语文教材来积累作文素材,既方便又实用。
首先,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优秀范文,在语言、文字和内容上都更规范且适宜儿童阅读。因此,背诵和摘抄教材的课文和段落,对儿童词汇的积累大有裨益。
其次,教材上的课文都是教师讲解过的,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把握得比较好,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文进行改写、仿写、续写或写读后感及点评等,既把教材变成了素材,又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思辨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情境,积累素材
文学是自我情感的独特表现,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倾吐和渲泄。《毛诗序》中这样写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足故永歌之。”可见,当学生处于某种情境或氛围中,往往更容易有所感悟,有所触动,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潮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教师应善于营造作文的情境。多数情况下,作文素材不是随手可及的,而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布局、步步为营,创设出来的。
1. 开展游戏,打开思维局限。在小学阶段,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就是游戏式教学。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活泼轻松的学习气氛,学生往往能够热情地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思维的局限,从而改变作文内容的模式化。
对于第一、二学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作文刚刚开始,适宜采用比较简单的游戏来引入作文教学。比如,对班级的某个学生进行观察描写,抓住其主要特征,然后让大家猜,最先被猜中的说明观察得最成功。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学生轻松地完成了人物的外貌描写,学会了抓主要特征的作文方法。再比如,对某些职业的人进行观察描写,让大家猜,如,下面一篇四年级学生的例文。
他总是穿着一身墨绿色的工作服,骑着自行车,在每天上午的同一时刻到达学校的传达室。一到目的地,他就迅速将车停靠好,然后在车子的后轮边,从一个大大的绿袋里掏出一叠信件和报纸,快速地放在传达室的门口,又跨上自行车飞一般地消失了。
游戏教学的方式很多,有些教师用传统的游戏展开作文教学,比如,摸鼻子、成语接龙,虽然游戏很古老,学生却百玩不厌。还有些教师用表演、创作的游戏形式,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时游戏和教学本身并没有联系,而仅仅是作为作文素材,而有时游戏则带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感悟,成为作文教学的一部分。
在游戏中,学生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在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后,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游戏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作文素材,又提升了作文的乐趣。
2. 音响作文,打开联想之门。作文素材的积累不仅仅凭借语言和文字,还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去领悟和联想。学生一旦打开联想的空间,获得由此及彼的通感,就会在无形中扩大作文素材的数量,作文的内涵和深度也随之增加。在教学中,我借鉴宁波杨琳老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音响作文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联想到树枝摇曳,落叶狂舞的场景,进而想到那些在风雨中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和画面,最后感悟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美丽境界。
音响作文的成功,意味着作文素材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开发。既然声音可以引导学生的联想,那么味觉、触觉也同样能为学生敞开另一道大门,开发更大的作文空间。一、二年级由说到写的训练,由图画至文字的练习,就是很好的例子。
3. 走出课堂,打开自然空间。作文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尝试着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带领下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素材。
我们在五年级开展了一次有计划地采访本校教师的活动。事先先让学生找好采访的目标,预约采访时间,接着准备所要采访的问题,然后带好录音机、笔和本子开始采访。学生对这样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问题设置得直率、活泼。而通过这样的形式,师生间有了真诚的沟通和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采访过后,师生间的感情更融洽了,学生们仿佛忽然间长大了许多,很多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慨道:老师们原来都很辛苦,他们是真心为我们好的。于是,大家自愿写了采访作文。在作文中,我深深感受到的是那一份平实与坦诚、真诚和感动,跟过去那种编排故事、捏造情感的“假话”作文有了很大的不同。有些学生把采访的感受写成诗歌,语言朴实、贴切,配上一曲舒缓的音乐,达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当冬天的第一场雪光顾北京的时候,学生们大都会在教室里跃跃欲试,恨不得飞出教室去雪地里打个滚。外部的干扰最容易对小学生造成注意力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索性就来一次课外学习,布置好观察内容,分好学习小组,开展一次雪地纪实。几乎每年的那几个“第一次”,教师们都面临这样的尴尬。这次,我们索性利用这样的“意外”,把它变为素材积累的资源。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与玩的结合,学生在玩中获取了作文材料,也就捕捉到了作文的灵感。
(四)在其他学科中寻找资源
正如语文的学习不能是孤立的,作文素材的积累也不应只局限于文学本身。作文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书面语言,因此,它必然同各个学科产生交叉和融会。在小学阶段,各学科的知识都是相互交融、紧密相连的。比如,制作一张新年贺卡,在上面写一段祝福的话,或是写一份环保话题的作文,亦或是科学幻想习作等就需要借助美术和科学两个学科的知识。而像音乐和数学的书写符号也常给语文教师以启发,被借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展开作文教学。劳动课更不必说,各种剪纸、小制作向来是小学生的最爱,而这种动手实践恰恰是作文的最好资料。下面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劳动课后的记录,也是一篇很不错的说明文。
饺子
饺子是中国人在过年常吃的一种食物。饺子的形状很像中国古代的货币“金元宝”,它的体积很小,外面裹着一层薄薄的面皮儿,里面是各种各样的馅儿。
饺子的做法比较简单。首先,你要选好馅儿。如果是肉馅儿的,就要先把肉剁碎,再拌上一些佐料。饺子的皮儿像一个圆片儿,将适中的馅儿放在中间,用食指和拇指将圆面片的两边合拢捏紧,再捏上几个褶,一个个可爱的饺子就立在桌子上了。等到锅里的水沸腾了,将一个个饺子放进去,十几分钟后,一顿香喷喷的饺子大餐就做好了。
我要说的是:只要有素材,就能书写文章。如果我们能从小学阶段就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并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推广和实施,相信学生恐惧作文的心理一定会有所改观,作文水平也必将日益提升。
上一篇文章: 文章标题注意四要四不要 下一篇文章: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素材的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