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优良的写作水平,从冠华作文网起步!
网站首页
小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小学作文 | 小学佳作 | 作文素材 | 写作技巧 | 阅读训练 | 同步作文 | 小考范文 | 满分作文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小考频道 > 阅读训练 > 正文         ★★★
作文审题举例
(作者:贾平东 更新时间:2009/1/30 16:21:52 信息来源:互联网 点击:我要投稿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作文题目,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一下子又很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这些题目,其实已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只要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为其适当补充新的成份,使题目更具体化,写作的方向就会确定出来,化难为易,快速完成审题立意工作。这种为题目补充新成份,以明确写作方向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补题定向法”。
补题定向法在运用的过程中,根据所补充成份的位置不同,我们又分为题前补充法、题后补充法、题中补充法和综合补充法。
    1、题前补充法
    有些作文题目的已知条件相对来说较少,就会显得题目不具体,给审题立意工作带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该题目的前面添加新的成份,使之明确、具体,以确定写作的方向。
    例如《家》这个题目,文题中只有一个词,看起来很简单,但要下笔,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仅就题目中已知的一个条件“家”来看,很难明确写作的范围,可以定义为“我的”家庭、“你的”家庭、“他的”家庭,甚至“所有人的”家庭。写作的方向在题目上并没有明确。那么,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可以在题目已知条件前添加新的成份,来明确写作的方向:《我的家》这个题目,相对而言,就要具体得多,但在审题立意时,只能确定写作的方向为“我”的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补充为《我的幸福美满的家》,进一步确定了写作的对象,使原题目的内容变得更具体,中心思想变得更明确了,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便可一目了然。对于作文,当知道文题要求写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中心时,审题立意工作即可宣告结束。
    再如《老师》这一题目,也是只有一个词,意思很模糊,一时无从下笔。但是我们运用“题前补充法”就可以很快明确题目的意思,找到要写的内容,确定文章的中心。只要在原题目《老师》的前面补充一些新成份,如“我的”、“关心学生的”、“知识丰富的”、“工作努力的”、“好”等等,便可使原题目变为《我的关心学生的、知识丰富的、工作努力的好老师》,文章该写什么内容,不言而喻。
    再如《足球比赛》一题,这个题目虽已有两个已知条件,但仍然难以快速找到中心、搜集到材料。同样,我们运用“题前补充法”,很快就能完成审题立意工作。把“我们学校的”、“一场惊心动魄的”、“一场毫无悬念的”等新成分添加在题目《足球比赛》的前面,那么,写作的中心便明确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北京清华附中于泳超同学在快速作文课堂上完成的这篇《眼睛》:


                                          眼   睛

                                               于泳超 (38分钟)

    在生活中,有一双眼睛一直注视着我,充满智慧、给我关爱、给我指导……
    回想起第一次遇到这双眼睛的情景至今难忘……那是一个夏天,刚刚上初一的我,背负希望与梦想踏进了中学的大门,一进教室,只见一位身穿兰色连衣裙的女教师坐在那里,她不高,留着一头短发。这时她转过头来望了我一眼,在与她目光接触的一刹那,我分明感觉到了那目光中的一种奇异的光——是智慧!是洞察一切的智慧之光。
    从那天起我就被这双眼睛锁住。这双眼睛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你时时刻刻都要去注意它,观察它,你通过这双眼睛完全看不出这位女教师的内心,这是一双平静但却使你能够感受到温暖的眼睛。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课时突然病了,当时,正在上课的她,硬是背起了比她自己还重的我,飞快地冲进了校医室。在校医为我诊断时,我又看到了那双眼睛,从那双眼睛中流露出的,是无限的关爱与温暖,——我想到了妈妈,想到了母爱! 
    但有时也有例外。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她正在兴致勃勃的讲着《社戏》,可我却有点烦躁,于是决定暂时离开鲁迅先生,去探望一下金庸先生笔下的英雄。就在探望的途中,我突然感觉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阻挡了我。这是什么?分明是来自讲台。我向讲台望去,——还是那双眼睛!注视着我,目光中流露的分明是责备、是嗔怪!那目光就如同一把利剑,直冲我的心田。我顿时感到体内所有的血液都聚集在了脸上,是那么的炽热,我只好默默的低下头去。这时在她的目光中,只有严厉!
    现在,这双眼睛已护送我走完了初一,也即将护送我走完初二,初三……我相信这双眼睛将永远在我心中,将护送我走完人生之路,这就是我的班主任——赵老师的眼睛,一双使你时时刻刻都要去注意她,观察她,理解她的充满智慧、爱意、严厉的眼睛。

    这篇小文章文词顺畅,情感真挚,层次清晰。是一篇较成熟的快速作文。此文就是运用了补题定向法中的“题前补充法”进行审题立意,将作文题目“眼睛”,补充为“赵老师的那双充满智慧、爱意和严厉的眼睛”,使作文的审题立意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在作文审题立意过程中,“题前补充法”可以大大加快审题立意的速度,并且可以激活思维,使思维活跃,从而保证审题立意的质量。但在命题作文中,一定要注意,所谓的“补充”行为,只是一种思维活动,可以在大脑中或是草稿纸上去“补充”,绝不能将作文要求的题目改掉。

    2、题后补充法
    在第一节中,我们讲了“题前补充法”,但在实际的审题立意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作文题目不仅可在前面补充新成份,有时,在题目的后面补充新的成份反而更有利于我们的审题立意工作。
    例如《尝试》这一题目,我们若在题前补充,使之变为“我对做饭的尝试”、“我进行上台演讲的尝试”、“我对快速写作文的尝试”等,会显得繁琐拗口,那么,我们不妨在题后补充,将原题变为“尝试做饭”、“尝试上台演讲”、“尝试快速写作文”等等,这样更快速直接,更符合语言习惯,更能够提高审题立意的速度与质量。
    针对一部分作文题目,在审题立意时运用题后补充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拓宽学生的思路,加快审题立意的速度。例如文题《早晨》,我们可以运用题前补充法将之补充为“一个紧张的早晨”、“北京的早晨”、“校园的早晨”、“开学第一天的早晨”等等。我们还可以运用题后补充法,将之补充为“早晨去锻炼”、“早晨去晨读”、“早晨帮妈妈做早餐”、“早晨发生在公园的故事”、“早晨的风波”等等。使我们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
    在作文中,还有一些题目运用题前补充法不能马上找到突破口,仍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我们运用题后补充法就会很快打破僵局,拓开思路,完成审题立意工作。如文题《梦中》,在题前补充新成份很难,我们就没必要再浪费更多宝贵的时间,不妨在题后补充,使写作的方向明确化。于是便可将之补充为“梦中,我飞向太空”、“梦中,我当上了科学家”、“梦中,我骑着马儿飞驰在草原上”、“梦中,我到原始森林探险”、“梦中,我当上了奥运冠军”、“梦中,我当上了足球明星”、“梦中,我到了桂林”等等。于是,本来一个难审之题,便迎刃而解了。
    我们看下面这篇文章:


                                      我 不 懂



                                                 山东 王希高

    我的爸爸是生产资料公司的科长。我常常为有个当科长的爸爸而骄傲,可是爸爸做的事情我却不懂。
    记得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在家中做作业。有人敲门,进来的是姑家的表叔。他两手空空,有些拘束地走进来。爸爸倒很热情,满脸带笑地将表叔让入里屋。我在外面侧耳细听,原来表叔是想找爸爸买几袋化肥。爸爸一本正经地说:“唉,咱们是亲戚,我应该帮助你,可是不好办啊,上面一个劲地喊‘为官清廉,不得利用职权为亲友谋私利’。我怎么好开这个口子呢?再说,你也不会让我在别人面前站不住脚吧?”老实的表叔只是“是啊,是啊”地应着。过了一会儿,爸爸又满脸堆笑地送走了表叔。
表叔走后不长时间,又有人敲门了。这回进来的是一个陌生人,两只手里拎满了大包小包。一进门,便一边“王科长您好啊,王科长您好啊”地叫个不停,一边将大包小包往桌上堆。我瞟了一眼,东西真不少啊:大重九、阿诗玛、人参蜂王浆……爸爸神态自然地站在一边。后来,他们也进了里屋,也说起了买化肥。这回,爸爸倒是站住了脚,为官清廉也听不见了,打着哈哈说:“以后不要带这么多东西来,要注意点影响嘛!好吧,给你10吨,以后有什么事情,找我好了。现在的事嘛,不好办得很,也很好办得很,就看你会办不会办。”在“告辞了”、“王科长您忙着”的声中,来人拿着圣旨似的批条走了。爸爸又满脸带笑地将礼品收拾干净。
“不是为官清廉,不以职权谋私利吗?”我茫然地问爸爸。“现在的事情你懂个屁!”在爸爸的喝斥声中,我委屈地哭了。是啊,我不懂,这是为什么?

    文题为《我不懂》,作者运用题后补充法,将文题补充为“我不懂爸爸为什么这样”,然后,明确写作的材料,即可下笔成文。
    同题前补充法一样,“补充”行为是一种内部思维活动,不能更改命题作文的题目。同时要保证原题目的主体地位,决不能由于“补充”新成份而喧宾夺主。

    3、题中补充法
    前两节中我们介绍的题前补充法和题后补充法,适合的作文题目多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但也有一些命题作文的题目,虽然本身是由多个已知条件组成,但仍不能明确具体地反映出写作的方向,不能快速地完成审题立意任务。这时,我们不妨在题目当中继续补充新成份,采用“题中补充法”。
    例如文题《一堂作文课》,就文题而言,似乎已很完整,但仍显得空泛、不具体,不知如何去写、如何迅速抓住中心、快速找到素材。其实我们可以在题目中间补充上新的成份:“活泼生动的”、“枯燥乏味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等等,使原有题目变成《一堂活泼生动的作文课》、《一堂枯燥乏味的作文课》、《一堂有趣的作文课》、《一堂有意义的作文课》等。这样一来,作文要求写什么便一目了然了。
    再如《记一件事》这个题目,从题目上看,意思仍不够具体,同样,我们在题目中补充新成份,便会很快完成审题立意的任务。我们可以在题中补充“难忘的”、“有教育意义的”、“有趣味的”、“有纪念意义的”、“令人感动的”、“让我骄傲的”等等,将之变为《记一件难忘的事》、《记一件有教育意义的事》、《记一件有趣味的事》、《记一件有纪念意义的事》、《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记一件让我骄傲的事》等。一经补充,审题立意便不再难。
    我们试看下面这篇《我的同学》一文: 


                                     我 的 同 学



                                                   佚 名

    孙志力是我的同窗好友,说起他的外表来,既不是膀阔腰圆,又不是浓眉大眼,可以说是其貌不扬了。他个子很矮,黑瘦黑瘦的。脸略微有些长,本来不大的眼睛显得就更小了,而额头和颧骨却十分突出。难怪有的同学给他起了个绰号“祖先”,说白了就是类人猿。但我却很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
    他在学习上刻苦认真,而且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我记得三年级的时候,他读课文时常把卷舌音读成平舌音,像“春、用”这些容易读错的字,他没有一个能够读对,常常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说来也怪,老师还常常让他读。他每次读课文,我都在一旁揪着心。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我发现他读错的字越来越少了。有一次,我去找他,刚走到门口,就听到屋里发出单调的yong声音。我轻轻打开门一看,原来他正对着镜子练发音呢。他嘴张得大大的,眼睛挤得更小了。他一看我来了,连忙拉住我说:“你来得正好,听听我这个音发得准不准。Yong……”“对!”“我再读读句子你听听。”唉,放到句子里一读,他又读错了。发音,读句子……我们这样练了半个多小时,他终于把音读准了。我问他:“你常这样练吗?”他点点头。我望着他因兴奋而微有些发红的脸,顿时明白了什么叫“毅力”。
    我更佩服他那种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一次体育课测验跳绳,我虽然刚刚及格,但已经满足了。孙志力的成绩是良,我得去祝贺他。下了课,我到处找他,终于在西院里看到了他。天呀,他还在练跳绳呢!唉,这也叫跳绳,你看他左摇右晃,双手无力甩着绳子,绳子已经轮不圆了。腿像灌了铅似的,怎么也抬不起来,简直是从绳子上迈了过去。那样子真像个小狗熊在跳舞。我差点笑出声来。我还没走到他跟前,他就踉踉跄跄地走到一棵大树前,扶着树干“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紫红的脸上,豆大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子似地落下来。我狠狠地跟他说:“你不要命了,考个良还练什么?”他用手捂着胸口,好半天才断断续续地说:“我要的是优。”听到这里,我很惭愧,是呀!我所缺少的不正是这点精神吗?
    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真是说也说不完。
    他就是这样一个刻苦、认真、自强不息的人,他既是我的同学,又是我的“老师”。你说我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吗?
 
    此文,结构清晰完整,描写细致生动,可谓“有骨有肉”。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同学”,而作者在审题立意时,运用题中补充法将之补充为“我的其貌不扬的,在学习上刻苦认真的,有坚忍不拔毅力、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精神的同学”,立即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和内容,并且将文章写得丰满而有条理。
    同前面要求一样,我们在题目中补充新成份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审题立意的任务,让本来空泛的、不具体的题目变得具体明了,仍然不能改变原有的题目,因此,补充部分只是在思维中完成。

    4、综合补充法
    前面我们分别讲了题前、题后、题中补充新成份的方法,能够达到快速审题立意的目的。其实,在写作的实践中,根据命题作文的不同题目,我们运用补充题目新成份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而往往我们采用的是“综合补充法”。
    所谓的“综合补充法”,是指根据审题立意的需要,可能同时在题前、题中,同时在题前、题后,同时在题中、题后,甚至同时在前、中、后补充新的成份,使题目内容变得详细具体,写作方向清楚明了,便可快速完成审题立意的工作。
    例如《改变》这个作文题目,我们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就可以综合运用题前、题后补充新成份的方法,补充为《我改变了马虎的坏习惯》、《爸爸改变了吸烟的习惯》、《老师改变了我们班的精神风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家乡的模样》等等。 
    我们看下面这篇作文:


                                       梦 想



                                           北京二中初一 苏昶(35分钟)

    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那就是变成一朵小小的云……
    我梦想着变成一朵小小的云,飘荡在那蓝蓝的天空中。咦?下面是谁在哭泣?哭得那样伤心?啊!是那枯黄的庄稼,干渴得快要死去;是那汗流浃背的农民大叔,在向我哭诉……看到这些,我也哭了,为他们伤心。那一滴滴眼泪变成了一滴滴雨珠,滋润着那枯黄的庄稼,还有那农民大叔久旱的心田。他们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
    我梦想着变成一朵小小的云,飘荡在蓝蓝的天空中。咦?下面是谁在痛苦的呻吟,是那样凄惨?啊,是那干枯的树木,他被那可恶的火神包围着,已是遍体鳞伤……我又流下了那一滴滴伤心的泪水,为他痛心……火神被赶走了,树木得救了。他们向我道谢,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
我梦想着变成一朵小小的云,飘荡在蓝蓝的天空中。咦?是谁在下面向我乞求,是那么可怜?啊!是那负伤的战士,正一步一步向阵地走去。瞧,他遍身是伤,随时都可能倒下,可嘴里却仍在乞求着:“水,水……”看到这些,我再次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看,战士得救了,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这就是我的梦想,做一个像云一样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人。

    这篇《梦想》就是运用综合补充法,将“梦想”补充为“我的梦想是变成一朵小小的云”。行文流畅,真切感人,体现出小作者善良美好的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补题定向法审题立意,必须使所补充部分与原题目保持同一性,并且保证原题目的主体性。补充新成份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审题立意,找到写作的突破口,不是要改变原有的题目,所以在补充新成份时不能牵强附会。运用补题定向法审题立意,不仅仅会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和审题立意的速度,还会大大开拓我们的思路。 

     5、反弹琵琶法
    文章立意,贵在新奇。“反弹琵琶法”,就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的方法,就是将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用“常识”来看是对立的,甚至根本不可能的方法进行思维,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用于写作上,从与相反的方向入手审题,常常使你能另辟蹊径,产生新的观点。它是一种重要的立意方法,注重文章的求新性、求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一些一度被人们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已显得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了。一些一度被人否认的说法,又有了新的意义:或对旧说,提出新的解释;或对某种观点,作些补充与引申;或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质疑。这是运用逆向思维进行的一种创新。在写作中选择一个破题的新角度,使立意新颖而深刻,从而提高作文质量。
    例如:
    “好为人师”——乐于为人指点,帮人排忧解难,有什么错呢?
    “坐井观天”——是青蛙的错吗?从井中看到的天就是井口那么大呀!它何尝不想看看井外的天呢?但它没办法跳出来呀!
    “自以为是”——如果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有足够的把握,为什么不能自信一点呢?难道说自己作判断、采取行动,都非要让别人说“是”才可以吗?
    例如,中国有句古语:“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这样认为,这也许是中国人比较含蓄的原因吧!而文题的作者却运用了反弹琵琶法提出了与这古语截然相反的观点,思维大胆,观点新颖。我们看下面这篇文章:


                              “露相” 并 非 “不真人”



                                                   佚  名

    中国古代有句话,“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意思是有才华的人往往不显山不露水,而那些爱表现自己的人却没有真本领。事实上是如此吗?非也!
    古时候有个“毛遂自荐”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代发生在赵国的事。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毫无进展,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出兵。救了赵国。此后毛遂便得到了重用。如果他像有些人说的“真人不露相”,而不自荐的话,那谁知道他有超人的才能而让同行呢?如果他不能去楚国,恐怕平原君也很难搬到救兵,那赵国肯定灭亡,由此可见,适当地表现自己显示自己才华,是多么重要。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竞争愈加激烈,而表现自己也就愈加重要。你如果毫不表现,即使你是块“璞玉”也会被人当作石头。在石头与璞玉之间,人们当然会选择璞玉,而这个不露相的“真人”,势必会被淘汰,成为“怀才不遇”的“世外高人”。而淹没自己的才干,一事无成。
    我有一位同学的姐姐尝到了“真人不露相”的苦果。一次,她和她的一位同学去应聘打字员。在考核专业技能时,我同学的姐姐以打字的准确性和速度两方面的绝对优势远远胜过对手。于是便在经理办公室门外等候“佳音”。她的那位同学却径自找经理搬出自己所有的证书,说雇她等于雇用了一位“全能小姐”。结果,我同学的姐姐落选了,气得她大哭了一场,可这又怪谁呢?
    默默无闻的千里马啊,你已经不能再沉默了,发出你惊人的嘶叫,向世人证明你“千里”的才能吧!

    本文开篇即摆出“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的旧观点,然后大胆地进行“反弹琵琶”——“非也”,接着列举“毛遂自荐”的故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显示自己才华多么重要,继而分析,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仍坚持旧观点“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造成损失的实例,从反面证明“真人也需露相”的重要性,最后向人们提出希望,要勇于显示自己的才能。
    再如下面这篇《良药何必苦口》,同样也是一篇“反弹”: 


                                 良 药 何 必 苦 口



                                                黑龙江 王冬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良药何必要“苦口”,忠言又为何要“逆耳”呢? 
    把驱除蛔虫的药做成宝塔糖,不是孩子们就欣然接受了?将苦涩的药粉外加上糖衣或制成胶囊,不是既能免除患者的痛苦,又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吗? 
    在马来西亚柔佛市的公路旁竖起牌子:“阁下驾车,时速不超过30公里,可以饱览本市的美丽景色;超过60公里,请到法庭做客;超过80公里,欢迎光顾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100公里,祝君安息吧!”这则警告,极富人情味,读后既使人提高警惕,又倍感亲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推行,各种各样的现象、思想纷至沓来。青年们由于知识与阅历的局限,难以完全正确分辨其真伪是非,有时难免困惑或盲从,这就需要政治思想工作者因势利导。同时,青年们也会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形成观点,而且往往充满自信。所以,倘有不妥,他们要求平等的交流,在彼此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探讨,而不喜欢别人板起面孔来说教或训斥。针对青年的这一新特点,政治思想工作者应该与青年平等相处,真诚交往,并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适应时代的进展,赢得青年的信任。从而获得“爽口良药更利病,顺耳忠言尤利行”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作者却是“反弹琵琶”,认为是“爽口良药更利病,顺耳忠言尤利行”,并运用确凿的事实进行了有力的论证,使观点得到了升华。
    “反弹琵琶法”用于写作上,有一定的创新性、求异性,从而使文章的立意更新颖更深刻,提高作文质量。

                               

构思法举例




    时空转移法
    时空转移法,是按时间的推移、空间方位的变化来安排层次或段落的构思文章的方法。一般来说,这种构思方法主要适用于构思游记记叙文。
时空转移法根据时间或是空间的变换,又分为时间转移法、空间转移法和时空经纬法。
    1、时间转移法
    时间转移法,又叫纵式结构构思法,是我们根据时间的变化顺序来构思文章的方法。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变化会在时间上表现出来。在构思时,我们只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同一事情的不同发展阶段记录下来(多采用列提纲的方式),然后,行文便很容易了,只要将一项项的提纲加以扩充、丰满,链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可以了。这种构思方法,可使文章的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如《记一场足球赛》这个题目,就可以这样安排:下午五点,我们来到操场,等待比赛开始;五点一刻,裁判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五点四十二分,甲队进球一粒;六点,上半场结束,各队教练场下指导;六点一刻,下半场开始,双方比赛进入白热化;六点五十分,经过艰苦鏖战,乙方攻入一球,双方战平;七点,终场哨声响起。如此,这篇文章的层次清楚明了。
    我们试看下面这篇文章:

                           观 日 出



                                                  张召成

    4月6日,我起了个大早,登上汉江大堤,准备观察那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 
    六点左右,黑夜悄悄地藏到了茂密的树叶下,躲进洒满露珠的草丛中。于是,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我站在大堤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啊,变了,变了! 6点10分,东方树梢上出现了一米多宽的一种奇特的淡蓝色,紧挨着红色的朝霞。最上面是细细的抛物线似的金黄色薄云彩。天空开始由奇特的淡蓝色逐渐变成灰黑色。
    6点15分,红色的朝霞变成了金红色。金黄色的云彩渐渐向天空四周扩散,射出慢慢变得发亮的白光。浅灰色云里透出了红色。
    6点18分,红色的朝霞变得十分耀眼,银白色的光向整个宇宙撒射。这时,一对美丽的云雀从太阳即将升起的地方飞过,给美丽的朝霞增添了光彩。
    又过了一分钟,淡蓝色云彩的面积渐渐缩小,朝霞也变成了橘红色。就在这一瞬间,火红的太阳从距树梢一尺来宽的灰色云层中冉冉升起,呈半圆形,不到两分钟,便一下子跳将出来,放射出夺目耀眼的光彩,犹如一根无形的线扯起的椭圆形红灯。起初是红色的,可是一转眼间却射出万道金光,神速地向天空撒去,神速般地撒到人间来;同时,它也神速般地撒在我的衣服上。
    6点27分,我对着太阳多看了一会儿,只觉得眼睛火烧般地疼。我知道,太阳射出的光已经刺眼了。太阳离树梢大约四尺来高了,金光给堤下的防护林披上了爽心悦目的水红色轻纱。
    三分钟后,太阳变得银子般的白,射出银白色的光,给尽收眼底的无数厂房烟囱、点点片片的田园村舍披上了美丽的盛装。
    啊,壮丽的祖国山河,我所熟识的故乡,在阳光照耀下,变得更加可爱,壮丽!
    阳光抚育万物生长,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这金光灿烂的太阳不正象征我们向“四化”奋进的伟大祖国吗?我们沐浴在这温暖的阳光下,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显然,文章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日出过程中的不同景象记录下来。结构时间性强,整体看来,浑然一体。
    运用时间转移法进行构思,不但快,而且文章的结构时间性强,条理清晰明了,可以让人看清楚文章内容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给人以完整的印象。是写记叙文最常用的构思方法。但应该注意的是,所用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一定要交待清楚;文章各部分的详略一定要认真处理,否则会记成“流水帐”。

    2、空间转移法
    空间转移法,又叫横式结构构思法,是我们根据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的构思方法。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空间里活动,一切事物也都是在一定的空间里发生、演变。有些文章,按空间位置来划分层次,能使构思更清晰,更快速。
    例如《秋游香山》这个文题,我们就可以按空间转移法进行构思:远望香山——香山脚下——登山途中——香山顶上。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香山不同的位置看香山,所见到的景色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就以地点的变化为顺序,把所看到的香山景色写出来,这就是“空间转移法”的运用。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再如《公园的早晨》这个作文题目,运用“空间转移法”可以这样安排结构:第一段,先写公园小亭子里老人练唱的情景;第二段,写树林中,人们在进行身体锻炼的情景;第三段,写假山后面,中学生读书、背英语的情景等等。所有这些活动,其场所也各有不同,我们只要依照地点的不同,记下人们的活动情况,就是按空间的转移来组织结构了。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下面这篇文章:


                                我爱家乡的听涛亭花园



                                     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石塘路小学年级 徐琛

    我的家乡——避暑胜地北戴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渤海北岸的中部。连绵的青山,浩瀚的大海,金色的沙滩,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亭台楼阁,把整个北戴河装扮成一个大花园,位于平水桥西侧的听涛亭花园则是一朵俏丽的小花。
    从东门沿着红栏小桥,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只见一个雕梁画栋的飞檐小亭在绿树环抱之中显得格外醒目,上有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的“听涛亭”匾。游人走累了,坐在小亭里的石凳或木椅上休息,还可在石桌上品茗下棋。悠然南望,蔚蓝的大海上游船乘风破浪。海风阵阵,扑面而来,即使三伏天也感到凉意浸身。静心聆听,海涛声声,“哗……哗……”是那样有节奏,犹如一支优美的交响乐。“听涛亭”果然名不虚传。
    向北望,正对着听涛亭的花坛中有一块椭圆形的大石头,刻着“涟漪”二字。绕过涟漪石走上小桥就到了北门。说是门,其实不过是一个拱形的藤萝架,架上的小花开得热热闹闹。若是看小花嫌不过瘾,请看桥下的芙蓉池。每到6月,荷花竞相开放。硕大的荷叶挨挨挤挤,好像一个个大玉盘。白、粉荷花从叶子中冒出来,有的花瓣舒展开了,有的才露尖尖角。水中两只石青蛙嘴里喷出一股清泉,水花迷蒙。我要是能变成一只蜻蜓尽情在花丛中飞舞,那该多好呀!
    向东西望去,郁郁葱葱,一个个花坛形态各异,长的,方的,圆的。每一种树都显示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每一种花都炫耀着自己鲜艳的色彩。
    柏树像一座宝塔似的层次分明,三角枫盘成一个大花瓶,龙爪槐似一把大伞,杨树似一个忠实的哨兵,柳树像柔美的少女……
    这里的花有迎春、丁香、樱桃、刺梅等等,红的热烈,粉的娇媚,白的高雅,黄的富贵。擎在枝头的花朵落落大方,藏在背后的羞羞答答。报春的干枝梅真有趣,茎上挤满了紫色的小花,不见一片绿叶,像小鞭炮!
    听涛亭花园是花园,是乐园,漫步在园内、也是海边的林荫小路,令人心旷神怡。世外桃源无处寻,听涛亭花园胜桃源!

    文章在写作中,按照先南北后东西的方位顺序井井有条地介绍了园内的凉亭、山石、小桥、流水、绿树、鲜花,将听涛亭花园描绘得如诗如画。成功地运用了“空间转移法”进行文章构思。
    运用“空间转移法”进行文章构思,其优点是可以做到条理清楚,内容具体,且构思速度比较快。但与“时间转移法”一样,在写作实践中要注意:一、所用的空间位置词,一定要交待清楚;二、文章各部分,详略一定要处理得当,否则也会成为“流水帐”。

    3、时空经纬法
    前面我们讲了“时间转移法”和“空间转移法”,分别是以时间、空间的变化来构思文章结构的。那么,作为记叙文的两个基本因素,时间和空间又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果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二者交织,就能将事件更清楚、明白地描述出来,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时空经纬法”。
    例如《游北京天坛公园》这个作文题目,我们运用“时空经纬法”去安排结构,就可以这样安排:八点钟(我和妈妈来到天坛公园北门)——八点一刻(我们来到祈年殿,游祈年殿)——八点半(我们参观月季园)——九点钟(我们来到丹陛桥)——九点一刻(我们来到皇穹宇、三音石、回音壁)——九点四十五分(游圆丘)——十点(我们从南门出园)。每一步都有明显的时间、空间标志,将游园的路线标得清清楚楚,我们在写作时,就以这时空的转换来安排段落层次即可。
我们看下面这篇文章:


                                     游 云 台 山



                                                 河南 宋萌萌

    国庆节那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美丽的云台山。
清晨五点,我们坐开封东京旅行社的汽车出发了。汽车顺着笔直的大道飞驰,我透过车窗向外看,看到了一盏盏美丽的路灯,一座座高大的楼房。出了市区,我又看到一块块绿油油的田地,一棵棵挂满果实的柿子树……车窗外的景物都在飞快地向后移动。
    汽车大约走了四个多小时,突然听见有人喊:“到了,到了!”我们急忙下了车。这时导游叔叔指着前面的山介绍说:“这就是云台山。它三面环山,三山夹两沟,从上向下看,就像个巨大的‘山’字。这两个沟,一个叫老潭沟,另一个叫小寨沟。”
    我们跟着导游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老潭沟走去。山路的左边是一座座浓绿的高山,右边是哗哗哗的流水声。转过山崖,眼前忽然一亮,啊,好大的瀑布呀!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使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看见了大大小小的水珠从天而降,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雨,如雾,如烟,如尘。不一会儿,我的脸上、身上都是湿漉漉的。我在大瀑布前照相留念,心里美滋滋的。
    导游的哨声响了,我们又随着导游,走过一座石桥,向小寨沟走去。脚下是一条羊肠小路,路的左边是哗啦啦流动的小溪,右边是长着绿苔的陡峭石壁。从石缝里渗出的泉水把我们衣服流湿了,可是心情特别愉快。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顿时山下的景色尽收眼底。啊,太美了!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形态各异,有的像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站在那里远望;有的像一只猴子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有的像一座亭子立在那里……再加上满山树木碧绿,云朵在半山腰飘动,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时,导游的哨声又响了起来,我真不愿离开这里。在导游的再三催促下,我们一行人才慢慢地往山下走去。
    我坐在回来的汽车里,趴在妈妈的腿上睡着了。在梦里,我又回到了美丽的云台山。

    小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运用“时空经纬法”来构思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游览的路线与景物为纬,依此行文。
    “时空经纬法”不仅可用于对一个事件、一项活动的描述,更适用于游记、参观一类记叙文的写作,有很广泛的用途。由于这两条线都是客观存在的,有了这种思路,学会了这一方法,可自然地时移地变,移景换形,事情也就随着时间的进程和空间的转换而发展改变。因此,使用这种方法不仅构思快,行文也快,且条理清楚、叙事明白。不过,同样要注意写作中的详略问题。

4、引议联结法
    “引议联结法”主要是用来写议论性文章的构思方式。所谓的“引”,是指我们引出自己受感的材料或内容;“议”,是指就受感的材料或内容加以议论,谈出自己的想法;“联”,是由此联想与此事相关或反对的人或事,或者说就是联系实际;“结”,是将自己的收获、体会加以归纳总结。这种形式是写议论性文章(如读后感、根据材料作文等)最常用的构思法。
    例如下面这篇文章: 


                                 从《薛谭学讴》谈起



                                                 宁夏 李阳

    《薛谭学讴》这篇短小古文的大意是:
    一个叫薛谭的人,跟著名歌唱家秦青学唱歌。学了不长时间,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都学到手,他就满足了,想告别师傅回家。秦青多次劝告、教导,薛谭一意孤行,执意要返回。于是老师在郊外为薛谭饯行。临别时,老师高歌一曲,寓情于曲。激越的旋律,悲壮的感情,震动了林木,遏住了飘动的云彩,深深打动了站在一旁的学生。薛谭无地自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恳切地要求老师再给他一个学习的机会。于是他又跟着秦青学唱歌,一辈子也不敢再说回家的事。
    这篇文章教育我们,学习时要刻苦钻研,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还告诉我们应有知错就改的精神。我不敢在其他方面妄加评论,也谈不出多少道理,只是想针对文中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谈些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薛谭“终身不敢言归”未免有些片面。常言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秦青唱歌技术诚然很高,但是大千世界,毕竟还有比他唱得好的人。再说薛谭既是真心悔过从此跟老师认真地学,技术一定会逐渐臻于完美,为什么“不敢言归”呢?
    他可能是抱着谦虚的态度,但我认为像薛谭这样的“谦虚”未必对。
他应该学好后再去拜其他名师,“更上一层楼”;他应该在唱歌这方面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他应该有敢于超过自己老师的大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方面他万万不可“谦虚”。这决不是什么狂妄自大,而是虚心好学、积极进取的一种表现。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成材的人都是拜过几任老师,才使自己的水平迅速提高了的。鲁迅说过: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学无止境。一个老师知道的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满足于只跟一个老师学,每个老师都不是全能的。
    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华罗庚,之所以有很大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拜过很多名师,到许多地方求学,甚至出国去拜外国人为师,汲取了许多数学大师的优点。
    反之,如果他只拜一位老师,即使那位老师的水平很高,也不如多方拜名师而取得的成绩大。
    再拿我们来说吧。我们都是从小学升入中学,将来还会考入大学,有许多老师教给我们新的知识,这样,我们学到的知识才越来越丰富。如果我们只跟一位老师学,那么,我们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也是很难有所提高的。
    因此,我们要想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就要向更多的人学习,不能只限于跟几个人学的小圈子。
    时代在前进,观念在转变,知识在更新,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博采众长,像蜜蜂那样,从不同的花蕊中吸取各种养料。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以丰富的知识、高深的技艺、超群的本领、出众的才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引:引出《薛谭学讴》的故事。
    议:我认为像薛谭这样的“谦虚”未必对。
    联:华罗庚及我们这些学生
    结:必须好好学习,博采众长,像蜜蜂那样,从不同的花蕊中吸取各种养料。要自己打破常规,解放思想,有超越前辈的雄心壮志,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运用引议联结法构思,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说理透彻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