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走好习作第一步
来源: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山珀小学 作者:丁小云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感觉好奇的同时,更多的是恐惧和不安。如何扶着学生走好习作第一步呢?我觉得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想写乐写,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用观察取“米”,用“想象”调味。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如果离开了想象作文则会显得呆板生硬。因此,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总会遇到小鸟飞进教室、暴风骤雨突然降临等,教师与其强迫学生听讲,还不如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欣喜与好奇中观察,然后自由表达。
二、让学生感受成功,享受乐趣
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学生的习作,绝不是显得你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是恰恰显出教者的智慧——他们毕竟是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完成,怎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呢?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学生的文字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在你的面前。教师也可以从作文的批语入手,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乃至一个词都给予肯定和赞美,使学生透过这些富有情感,具有诱导性的中肯的评语读到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和赞扬,享受到作文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如何引导他们写好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放低作文门槛,让学生敢说真话
其实,孩子的作文只是孩子生活的反映,是简简单单的“用笔说话”。尤其是在习作起步阶段,孩子只要写了就是好的,哪怕写的是流水帐,也是值得表扬和保护的。有的孩子在最初的作文中,难免有些不合语法,有的甚至不乏土语,那也无关紧要,随着语文知识的增长,学生自然会知道怎样把他想说的话说得更明白。至于写作的技巧之类,那是以后的事,是在当孩子有了大量的写作尝试之后,才去提及它,早了,难免拔苗助长,吓倒了学生。对作文的思想性不要看得太重,有的教师总让学生写一些积极向上的习作,似乎写了社会的丑恶面,作文质量就下降了。其实不然,例如写一个人,只要能用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即使是写坏人,只要能把他的“坏”很好地表现出来,就要给予肯定。
二、命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要让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的一天”、“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此类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
三、“下水”作文引路
“下水”例文,从审题到选材,从内容到形式,从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都必须符合要求,力求规范。写“下水”例文的目的十分明确:不仅要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而且要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由教师直接读给学生听,也可以印发给学生。教师虽然不是作家,但在学生的眼里却是个“能人”。学生读过的作文可能很多,能记住的却很少,但老师的作文,学生会很快记住,并且尽量地去模仿你的写作风格,写作方法甚至语言。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习作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