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接过试卷,看了看分数,一把把我搂在怀里,高兴地说:“ ”
爸爸拿过试卷仔细地看了一会。突然,他脸色一沉,厉声说道:“ ”
我耷拉着脑袋,方才的高兴劲一下全没了,怯生生地挪动着脚,低声说:“ ”
“ ”见我惶恐的样子,妈妈心疼极了,“ ”
慈祥的奶奶也连忙帮我打圆场:“ ”
我让学生反复读提示语,知道其位置变化及标点变化,明白它的提示作用,学生补充的话语就能体现人物特征,符合当时的场景。
2、听对话录音,补充合适的提示语。屏幕上出示以下配音对话材料:
女:“挤什么哪挤?没长眼睛哪?”
男:“哟看你年纪轻轻,长得这么漂亮,怎么不讲人话啊!”
女:“谁不是人哪?谁不是人哪?”
男:“你没看见是别人在挤我吗?”
女:“别人挤你就该挤我呀?”
男:“哟,想打架吗?那就来嘛!”
老人:“算啦,算啦……年轻人,都忍一步不就得啦,和气能生财嘛!”
学生听了几遍录音后,我让他们想象当时的场景,根据听到的话语及语气,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补充合适的提示语,提示语的位置可前可后可中,但要注意标点。学生写好后,再让他们表演。
3、修改扩充。
学生再读上次的习作(记一次活动),找出描写人物语言的地方,看看是否有“某某说”的句子。如果有,就要修改成“某某怎样说”。看看话语是否符合场景及人物特点,反复修改反复读,最后全班交流修改。通过前面的训练,学生的习作已趋于具体生动,但还不够。
四、积累词句,恰当运用。
没有积累,就没有生活。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课外积累本,每天积累不少于二十分钟。积累的内容分为几大板块: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警句、对联、古诗、百科知识等,每个板块又分成许多小类,如成语板块,按构词方式可分为重叠词、比喻构词、夸张构词、近义构词、反义构词等,按用途可分为描写人物、景物等。每个小类又再细分,如描写人物的可分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几年下来,每个学生的积累本就是厚厚的一大摞。
这当然不是让老师表功,也不是让学生炫耀,而是在于灵活运用。当学生积累了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成语时,我让他们把上次的习作又进行修改扩充,看看谁用的成语又多又好,并在班上交流,及时鼓励表扬。当学生积累了歇后语时,我又让他们及时运用。有的学生在记一次活动中用了许多恰当的歇后语,语句诙谐生动,由于篇幅关系,我就不举例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小学作文教学:教给观察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 下一篇文章: 小学作文教学:走好习作第一步
|